页面
配色
辅助线
重置
微信
| 简体版| 繁体版
用户空间
支持IPv6
无障碍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长寿贺州 > 走进贺州 > 人文风貌

人文风貌

2023-10-31 09:25     来源:贺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
分享 微信
头条
微博 空间 qq
【字体: 打印


贺州处于南岭民族走廊中段,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、多元文化汇聚之地。多样性民俗文化十分丰富,文脉源远流长,底蕴深厚。古代中原文化、荆楚文化、湖湘文化、吴越文化等与岭南百越文化在此交汇融合。这里世代居住着汉、壮、瑶、苗等十多个民族,形成多民族和谐杂居的局面,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,同一民族内部又有不同支系,又生成不同的风俗习惯,在衣、食、住、行、娱等方面,可以形容为“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。”

壮族服饰

据清代傅恒所编《皇清职贡图》卷四,“贺县僮人”条载:“贺县僮人,始来自楚,居县属南乡,有生熟二种。熟者入籍输税,生者居深山中,性剽悍。明隆庆时,其酋杨公满等作乱,都御史殷正茂等讨平之。本朝以来,僮人安耕织,募文物。男花巾缠头,项饰银圈,青衣绣缘。女环髻遍插银簪,衣绵边短衣,系纯绵裙,华丽自喜,能织僮绵及巾帕,其男子所携,必家自织者。”成年男女衣衫均无领。男装右襟的衣领往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,接着开下约10厘米而止。衣襟镶绲边,宽约3厘米,用铜纽扣,束长腰带。女装亦右襟,衣袖宽阔盈尺。中老年衫长至膝,镶二三道边,肩内贴反衬,起三线缝,称“反膊衫”。男女裤子宽阔,式样相同,称“牛头裤”。男女一般以黑色或白色头巾缠头,不戴帽子。妇女走亲戚或参加喜庆礼仪时佩戴头饰。头饰用竹壳做成圆形内托,高30余厘米,用白布裹之,然后包上蓝黑色布。白布露出一条约16厘米宽的白边,以约16厘米的红锦带缠于头饰中间至脑后,形成两条飘带,颇为端庄秀丽。未婚女子留长发梳刘海,头发三七分开,从左边梳至右边,用发卡固定,或扎长辫。

最初,贺州壮族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服饰。裤子就是自织机制作的宽脚大档长裤、白布作裤头,男女一样。男性穿短对襟,布扣衣服,有些穿长衫,女性衣服亦粗布对襟,穿衣服门襟及下脚边滚绣花花边。自20世纪50年代—60年代后,壮族与汉族已不能从服饰上区分,不论男女老幼都与汉族穿戴一样。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,壮族的服饰穿着也紧跟时代潮流,已经没有人自己制作衣服,而是购买现成的工业生产的服装,因此已经不能区分汉族与壮族。

瑶族服饰

贺州瑶族各支系都种棉花和蓝靛,自己纺纱织染成衣。家家备有木制纺车与制布工具,全家衣服都由姑娘或妇女缝制。贺州瑶族服装款式繁多,色彩艳丽,图案古朴,工艺精美。

过山瑶男子一般穿圆领丫形花边衣,对襟布扣,两旁开衩;下身着宽口长裤,即“大裆裤”,腰系锦带,脚缠绑腿。妇女一般穿圆领上衣,对开襟或右开襟,领、襟、底边镶花边;下身穿挑花长裤,裤脚镶一道三阔的花边,扎绑腿。腰带一般用丝线织成,系挑花围裙,佩珠串或银饰。过山瑶男女服装全是家织土布,大都用红、黄、蓝、青、绿色点缀。过山瑶妇女在制作服装的时候,不描绘底样,便能运用织、染、挑、绣等工艺制作出各种款式的服装。她们的挑刺技术高超能在衣物上一针一线地挑绣出各种形状对称、色彩和谐、形象逼真的图案。这些图案的内容都取材于生活,如动物、植物、人物,还有本民族流传的民间故事。这些花纹图案,线条古朴大方,色彩鲜明,把它们加在衣着上,更给人一种纯朴、厚实的美感。过山瑶妇女的装饰则有头钗、耳环、项圈、腰链、手镯等,多为银制。那些钗、环、键、镯,雕花镂凤,十分精美。过山瑶男女老幼还有喜欢在小腿上扎绑带的习俗。其绑带长短不一,宽窄不同,大人用的一般长五尺宽七寸。绑带从踝关节处开始往右绕起上扎,绕到膝盖下为止,然后用自织的花带捆扎。由于长期在大山之中劳作和生活,扎上这种绑带可以防寒取暖、防茅草荆棘刺伤,也可以防止蚊虫叮咬。

盘瑶、尖头瑶、包帕瑶、土瑶的服饰和发型各不相同。

盘瑶,妇女留长发,分三撮卷成前二后一的三角形发髻,再用宽30厘米、长1020米的方格花粗布以纵面2/3折两次1/3不折,叠合形成10厘米宽的带状布条,以螺圈形绕于头上,包到耳顶,缠成直径0.5米许的盆状头饰。之后再盖上一条绣巾,头顶平。上身着青色对襟长衫,衫长至膝盖,衣襟绣宽约10厘米的花边,胸部佩戴1块菱形或半月形的银扣,扣中吊20厘米长的银链,少者3,多者十七八条。每条银链的下端有“银蝴蝶”“银刀”“银牙剔”“银耳挖”等饰品。腰扎长2.7米方格布带。

尖头瑶(又分东山瑶和西山瑶)妇女的头饰,先用1块长60余厘米、宽16.5厘米的黑布将头发包扎成竹笋状尖形,然后用1030块长方形白色、红色饰边的青色布帕一圈圈重叠沓成尖形斗状的帽子。帽缘16厘米20厘米厚、高40厘米左右。共用布10余米,重达10多斤。东山瑶妇女戴的头饰,帽尖直向上,帽前镶有银花牌,再用丝线串珠围于尖帽中间垂挂。西山瑶妇女戴的尖帽,其尖端则斜向后面。衣着除与盘瑶妇女大致相同外,袖口则另有绣花或镶红、白、蓝布边的装饰。下穿唐装裤,裤管口绣花或镶红、白、蓝布边饰。有的妇女不戴尖头帽,而用1013米长的黑粗布缠于头上,形成盘瑶式样。男人的包头与妇女黑粗布缠头一样。上穿唐装衫,衫较短,胸襟用圆形铜扣。

包帕瑶已出嫁的妇女以150厘米四方黑布作头帕,帕边用约3厘米宽的蓝色布镶边;未出嫁女青年则戴刺绣花帽。女人上穿大领对襟装,领上和袖口饰有彩色刺绣;下着长裤,裤脚口绣10厘米宽的彩色花纹。耳戴蝴蝶耳环,胸前佩12路菱形、半月形银扣,腰扎彩色织锦腰带。

贺县土瑶男子上穿浅蓝色对襟短衣,衣长仅四十厘米,胸前左右两边各安一个布袋。隆冬季节和参加婚宴时,穿上近十件上衣,一件一种颜色。下穿宽脚大裆长裤,裤头用白布镶边。妇女剃光头,戴桐木皮制作的罗斗状圆形帽,以白纸染成黄或绿色贴于帽的外缘,漆光油,再用黑色画上一条条竖线,之后糊盖上透明的玻璃纸以保护,在阳光下闪闪发光。帽顶上叠沓覆盖1020条对折毛巾,毛巾上用色彩书写有情歌作装饰;用红、黄、青色3种毛线从帽顶沿两侧直捆至下巴系稳。节日或参加婚礼时帽顶覆盖的毛巾更多,并垂吊珠子10余串。穿青布长袍,长至脚踝,无腰身,分三片,前后襟两侧开衩,直至腰带处,无扣,用青带束腰,束腰后成前后两大片;前襟下端左右角折叠掖于腰带中,形成三角形前襟。不穿长裤,只穿绣有几何图案裤边的短裤板,小腿裹毛巾,大腿裸露。土瑶男子一般用34条毛巾裹头,参加婚礼时增至10条左右;男子上衣为有4个口袋的对襟布扣超短蓝布衫,长约40厘米,只齐肚脐,分两层,一蓝一白搭配,白里蓝外,下穿裤管口径40余厘米的长裤。在参加婚礼等集体活动时,胸前垂珠数十串,重达数千克。

贺州平地瑶妇女只用头巾裹头,其裹头巾的式样因年龄地位不同而有差别。全包的是老年妇女;把头巾折成条状,露出三道折痕围在额头的是未出嫁的姑娘;不露折痕的是已经成家的青年妇女。其实,在贺州民族服饰保存最好的应当属于瑶族,相当部分民众还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,但是生活在城镇或平地的瑶族很少穿着民族服装,逐渐穿着现代服装。

20世纪80年代以前,梧州人(现居住在富川瑶族自治县部分族群)还是穿无领青衣,宽口袖的衣服。妇女上衣的纽扣开在左边,上衣底边留很宽。妇女都有自己的头巾,女子在婚前和婚后所戴头巾的样式是不一样的。婚前戴的方式是把毛巾叠成三层,然后从前额往后扎,再在脑后勺打个结,婚后则直接用毛巾将头部包起来。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,直到目前的2005,瑶族男女平时所穿的服装与汉族基本相同,只有在节日或有婚嫁等重大活动时,他们才穿上自己的传统民族服装

特色美食

贺州盛产大米,汉族以大米为主食。生活在山区的瑶族历史上以玉米为主粮,辅以红薯、木薯、芋头等杂粮。副食品有猪、牛、鸡、鸭、鹅、鱼等和蔬菜类。

瑶山腊肉   居住在富川、钟山、八步、平桂、昭平山区的瑶族有烟熏腊肉的习惯。瑶族人常年居住在大山里,肉食来源主要依靠自己饲养的鸡、鸭、猪、羊、牛等。瑶族的男子喜欢狩猎,农闲时上山猎杀山猪、野兔、山鸡、鸟等野味作为肉食的补充。吃不完的肉类,通过制成腊肉的方法保存。其制作方法是:把肉切成长条形,用生盐腌2天—3天,再用竹篾或藤条串起一端晾干,然后挂在烧水做饭的灶头上方,或放在冬季烤火取暖的火堂上方,任其烟熏。这样烟熏出来的腊肉,肉质长年不变,肥肉爽而不腻,瘦肉则越嚼越香。每当有客人来,热情的瑶胞都会用腊肉招待客人。

粉腌肉    居住在八步区鹅塘镇、沙田镇所属明梅、槽碓、大明、狮东、金竹、新民六个村的山区土瑶习惯以陶坛腌肉。每年春节之前,家家户户都杀年猪,将肉切成小片,晾干水分后与适量的盐搅拌均匀,再将大米或玉米磨成粉炒熟,置于簸箕中摊凉,将肉片倒入簸箕中与粉拌均匀,然后放入坛中压实,使肉片之间无缝隙。装满后用芭蕉叶密封坛口并以绳子扎紧,将坛子倒置地面的一块木板上,并使坛口紧贴木板不透气。用这种方法制作成的粉腌肉,存放二三十年后开坛食之,其味仍可口,不变质。

百菜酿    “无鸡不成宴,无扣不成席,无酿不成敬。”有人做过粗略计算,贺州各类酿菜竟有108种之多。酿菜种类丰富,有豆制品类、果菜类、根茎菜类、叶菜类等酿菜,甚至还有猪大肠、猪血和猪网油做成的酿菜,可以说是无菜不酿。酿菜在贺州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,一年中所有的年节,酿菜是必备的菜肴,各种庆典食谱,酿菜也必然是其中之一,甚至朋友间的宴请,酿菜也是必不可少的,总之,酿菜贯穿贺州人饮食全过程。

八步灯盏糍   是贺江船家人的传统小吃。其制作方法是:将萝卜、肉丁、虾米、葱(或蒜)、花生、盐、酒、糖、味精、五香佐料等拌匀,腌制一定时间后做成形如面包大小的坯,再用粳米粉调成糊状淋在坯的皮层,放到烧热的油锅里炸一会,捞起后,加上一层粉糊,再放到油锅里炸至金黄色,出锅滴净余油即成。灯盏糍皮酥馅软,特有滋味。

南乡白切鸭   南乡麻鸭具有肉质细嫩、滑润无腥的特点。其做法是:将活鸭杀后去毛和内脏,放入锅内煮沸20分钟,取出切成块放在碗碟里,用豆豉、生姜、油盐、葱蒜等作成佐料,将白切鸭蘸香料食用,鸭肉清甜、脆口。南乡壮族同胞常用作待客佳肴。

油煎糍   贺州汉族中的本地人在节日和喜庆之日,常常做油煎磁作送客礼物。其制作方法是:用水和糯米粉搓成粉团,之后分坨作坯(0.5千克粉约12个坯);将坯子碾成纸一般薄的圆片后捏合成球形,再用小竹管不断向糍内吹气使之膨胀成圆球,然后密封气口投入烧沸的油锅中煎炸至金黄色即成。油煎糍外焦里嫩,甜香滑糯。

节庆习俗

祭神   主要祭祀社神、村庄门楼寨主、公共水井、家族祖公堂祖先、有庭院的小家庭门楼、小家庭堂屋祖先。顺序一般不能乱,主祭人员是家庭男性年轻人。祭品包括整鸡(公鸡)猪肉(杀猪则用猪头和猪尾巴)、小碗饭、米糍、果品和酒。一般在中午以后祭祀,越早越得福,程序与祭祀灶神相当;只是在祭祀社神、寨主和水井时,于祭台前方多插祭一炷香,表示招呼其他神灵之意。在祭祀祖宗时,还需要在天井和大门口各插祭一炷香,以及在门缝里塞上纸钱。现在:祭祀内容和程序一样,稍有不同在于男女都可以主祭,祭祀时间有的提前至上午;男女观念改变;一些家庭没有男丁或没有年轻男丁;年轻人为了赶时间提前到上午祭祀。

开年日  贺州民间的开年日各地有异。本地人以正月初三为开年日。认契的人家,在庭院设观音菩萨神位奉拜,认了契父的男女孩子要去契父家拜奉祖先,并按男孩为白花、女孩为红花规矩在契父祖先神台上贴称作“红签”的红纸条,上书“今有白(红)花某某投寄贵府先祖,伏望保佑长大成人”。现在:作为契仔或契女,需要带上送礼包“领”(即礼物)的猪肉和豆腐拜访契父契母,祭祀契父家祖先,吃一顿饭,洗一盆澡,契父给压岁赏钱和素品回礼,之后才能回家。也可以前移到初二完成拜访契父契母的仪式。

铺门人的开年日则是正月初二,这天在院内设观音菩萨神位奉拜,认了契父的男女孩子则去契父家拜奉祖先,并按男孩为白花、女孩为红花的规矩在契父祖先神台上贴称作“红签”的红纸条,上书“今有白(红)花某某投寄贵府先祖,伏望保佑长大成人”。

客家人以正月初三为“送穷鬼日”,这天不走亲戚,起床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打扫厅堂(初一、初二是不打扫的),按习俗是从门口往里面扫,尤其忌讳从里往外扫,意思是要把过年期间迎来的大吉大利从门外扫进来,而不要往外扫出去。垃圾要放到远离房子的路边或刺蓬里。桂岭本地人没有这个习俗。

瑶族则于正月十五日请师公作祭祀,收供奉神台上的糍粑,谓之“开年”。

上灯节   上灯节是富川县(富川瑶族自治县)富阳街的传统节日之一,始于明万历年间,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逐步演变为上灯炸龙节。主要内容有喝灯酒(俗称“吃灯酒”)、赏花灯、看舞(俗称“调”)龙(炸龙),有的年份还可观看桂剧、彩调、装故事和龙狮比赛等。节日的主题为感恩神灵、庆贺新生、祈福求财、欢度元宵等。节日的时间为初十至十五,历时六天。

富阳街有灯楼(神楼)9(南门街2,十字街、衙门口、十八坡、北门街、关帝庙、菜花楼和新永街各1)。每年正月初九前清扫、维护、装饰和布置灯楼。每年正月初九晚上或初十上午,按灯楼所辖街巷、住户,凡上年有男孩(后包括女孩)出生的人家(俗称“灯头”),各自携带祭品、花灯、鞭炮等到灯楼挂灯(上灯)、交灯头钱,直到十六零时之后才撤灯回家。花灯多种多样,有走马灯、莲花灯、鲤鱼灯、八角灯、卡通灯等。每盏花灯下端都贴有福签,福签上的文字均竖写。新永街灯楼的花灯福签内容:上首(面向时为右)为“沐恩弟子某某某携男(或女)某某某”,中间为“游仙三界大帝位前敬奉明灯一盏”,下首为福有攸归、合家欢乐、公元某某某年元宵。

补天穿及粘鸟嘴    贺县铺门人以农历正月二十日为“补天穿”,这天,各家各户做糍粑,借以补天上所穿的窟窿,不致遭水灾;并用竹枝串挂糍粑插在自己田中,让鸟饱食,意在避其来日损害庄稼。水口的汉族也在这天做一脸盆般大的糍粑“补天穿”,传说只有如此,才不会春雨绵绵而烂秧。

八步贺街、黄洞和步头的瑶族以农历二月初一为粘鸟嘴日。这天,各家各户做糍粑,并用竹篾织成4只小鸟,分别插在大门口两边和神龛两边,从做好的第一个糍粑上掐下一片粘在竹织鸟嘴上,意在使其不能啄食五谷。

富川过山瑶把农历二月初一称为“鸟崽节”,又称“禁鸟节”“赶鸟会”“招鸟节”,“粘鸟嘴”,是重要的传统节日。这天早上各家各户都做糍粑,在长竹竿尖端粘上一团糍粑并插在门楼上。意即用糍粑粘住麻雀的嘴,不让其进楼去吃谷种。这天不做农活,并严禁行人从耕地里走过 瑶族人民相信,若这一天有人在耕地里走过,土地会板结,一年的农作物都会生长不好。这天家家户户做汤圆、糍粑,并烧香祈祷,希望田里无虫无灾,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

浮山歌节  浮山是位于八步区贺街镇贺江之中的江中小岛,长期以来,当地百姓从未见过这座岛被江水淹没,也未见过水位涨落,仿佛水涨山高,令人称奇,于是称为浮山。一年之中浮山有两个重要的节日,即陈王(陈王本为落第陈秀才,因好善乐施,从凡人化而为神仙)生日(农历四月二十六日)和忌日(农历五月十九日)的“炮期”和“歌期”。炮期的主要功能是祭祀,遵循大型祭祀的基本程序,包括祭祀活动所必需的内容,当然也安排相当的娱乐节目,如抢花炮、唱大戏等,且内涵比赛之意。歌期(歌节)的主要功能就是赛歌,有男女对歌和村寨组队赛歌,也有娱乐项目。浮山歌节已经成为附近民众一个重要节日。期间,前来过节的有成千上万的各族群众,甚至有广东、湖南等外省的人。歌节这天,浮山的钓鱼台上,环碧亭里,陈王祠前,赛歌楼内,歌手们一展歌才,斗智斗歌场面热烈,悠扬的歌声此起彼伏。歌手们大都以村寨为单位,以最好的歌手打先锋,随编随唱、随对随唱,经验丰富的老歌手则在后台参谋。山歌的形式多样,内容丰富多彩,有本地山歌“哩罗嘿”、客家山歌“叮咚叮”,有大宁山歌“连山调”,还有瑶族山歌“拉发腔”。

中元节    农历七月半为中元节,俗称“鬼节”,一般为农历七月十三起陆续有村寨过节,直至七月十六止,不过通常都在七月十四过节。本地人每年最为隆重的是春节和七月半。八步区大宁镇从七月十三陆续有村寨开始过节,但是绝大部分村寨都选择是七月十四日,八步区桂岭镇客家人一般选择在七月十五日。这一天,桂岭本地人以鸭为主,配以猪肉、鱼为荤菜,再加上豆腐、青菜等为素菜,招待亲朋好友。铺门人称中元节为“盂兰节”,此日要祭祖先,与春祭一样“饮福”。是夜,人们要在贺江上燃放水灯。

贺街汉族在中元节夜里除了放水灯之外,还在门外燃一列香火,以致街道两边形成两条长长的香火龙。

昭平黄姚古镇居民以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为“中元节”,其特殊的传统风俗是放柚子灯。相传过去每当雨季洪水常常不期而至,人畜溺水而亡的事时有发生,人们认为是鬼神作怪,于是以柚子祭祀,形成了柚子灯节。古镇居民为祭祀河神,都会举行放柚子灯活动。一般是在晚上8点开始,从宝珠观起放,直到兴宁庙以下,任其漂流。起放之时,定有一叶扁舟起载龙头与狮子领航。然后用五色纸扎成的“灯头”小船(由四个柚子做成长方形底座,于其上做成船篷,前书对联“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”,后书对联“政通人和,仁德民生”)。之后串连几十上百个柚子,连绵20多米长,全部点上香烛或插上三角彩旗。最后是串连灯尾(它由三个柚子做成品字形结构,每个柚子上也是香烛或三角彩旗)。前面是锣鼓狮舞龙头领航,后面是几十米长长的水灯浮于水面,在晴空夜色衬托下江面上闪现星星灯火,岸上还有祈愿观灯的民众,天人一体,蔚为壮观。借用古镇的两副对联可以表述这种民风的淳朴与心态的平和:“桑梓人归歌乐土,扮榆景在忆遗风”“安居事业叨恩荫,乐土人情醉太平”。

富川平地瑶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就要接祖宗到家,十四日晚送祖宗上天。节日里家家准备粽子、油炸鱼、猪肉、鸭肉等。每餐进食前,在厅堂神龛前祭祖。十四日晚,各家除在自己厅堂供奉祖宗之外,有的还拿香纸到村口、路边点上香火,俗称“香火龙”,意即赏赐给那些没有后人的孤魂野鬼。

在众多节日中,八步区的土瑶人最重视的是农历七月十四日(七月半)和清明节。在七月半,为了过好这个节日,节前的一两天,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猪肉、鸡、鸭、鱼、豆腐、米糍粑、酒等食品,并购买些纸钱、蜡烛、香备用。节日这一天,土瑶人都不会到地里劳动。早上起来,先把房间、院落及周边打扫干净,整理好种类物品。午饭后,开始烧水、杀鸭、杀鸡,拔毛去内脏洗干净,整只与猪肉一起放入锅中用水煮熟。从锅中捞出后,放入盘子并用竹篮装好,方便提拿。完成上述一系列准备后,开始祭祀工作。

南乡壮族于七月十四日用白纸剪成一件件衣服,写上先祖考姓名,排于堂上,依次宣念完成,然后烧化。并于七月十五日夜深人静之时,在郊外点燃香烛,烧化纸钱纸衣,供奉酒肉,祭祀过往神灵和打赏孤魂野鬼,以积阴德。另外,中元节也是出嫁女子一年中的第二个回外家省亲日(第一次在春节期间),这天出嫁女儿携同丈夫和孩子带着礼物回娘家,看望父母和亲人。

盘王节    又称“还盘王愿”,是瑶族最为隆重的纪念祖先的节日。各地瑶族还盘王愿的时间不同,有的是二月二十八日,有的是五月十八日,也有的是七月七日等。现在以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为“盘王节”统一时间。盘王节通过祭祀瑶族始祖盘王,还愿报恩,诉求实现美好愿望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观念的转变,“盘王节”的性质,从单一注重信仰逐渐转化为娱神、娱人、庆丰收三位一体。盘王节一般三年还小愿一次,六年还中愿一次,十二年或二十四年还大愿一次。“还愿”为三天三夜,全村聚餐,非常热闹。还愿仪式主要分两大部分:第一部分主要是招禾、祭五旗兵马、引禾归仓、祈求保佑来年丰收;第二部分主要是请瑶族祖先盘王同瑶族人民一齐欢庆节日,瑶语称作“围堂”。“围堂”时,长鼓艺人表演36套长鼓舞;歌娘带着童女与歌师带着童男互相对歌,唱24段或36段盘王大歌以庆贺盘王,祈求盘王保佑村寨和各家各户平安,来年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。

一部分瑶族过盘王节时还要抬着盘王神像出游,也有的习惯放大花炮,吹芦笙,跳长鼓舞。还小愿以村寨为主,还大愿则联村联寨举行。节日前,家家户户村村寨寨都要打扫卫生,然后宰猪、杀鸡、做糍粑作为节日祭品。还大愿时,由村寨自然领袖组织“盘王”出游队伍。出游队伍主要由瑶族长老、道公师公、唢喇队、长鼓队、芦笙队、抬轿队、撑旗队等组成。他们抬着盘王等神像,吹吹打打游历各村寨。每到一村,祭坛都设有三牲祭品,由村坊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德高望重的长老乡绅喊祭,宣读祭文,然后跳芦笙长鼓舞,表示虔诚祭祀。还愿期间,要请戏班唱戏,男女老少都穿新装参加节日活动。节日时间三至五天不等,是青年男女唱歌恋爱的好时机。

富川平地瑶还盘王愿又称“踏朝”,均以集体的形式进行。由两位师公、三位头人掌握和主持祭祀。如果是“小踏朝",由十二位里面穿白色长袍、外面套穿蓝色长袍、腰扎白带、头围花布巾的人舞唱“盘王歌”。其中一人扮作圣母,其余十一人扮作姑仔,由圣母领唱。如果是“大踏朝”,这一行人须增至二十四位。另外,富川的过山瑶在还愿时以三男三女装扮成凤凰仔、凤凰女,三男三女做唱歌郎、唱歌娘,唱歌、打长鼓。富川的盘王庙中一般都祀有十六位神像。中央为盘王,右边是庙王、武功娘娘、两个道教师、太尉、判官、土地,左边是白马大王、刘仙娘的仔、白龙王、刘仙娘、两个刘仙娘的女、刘三姬、云飞。还愿时都要叙唱关于各位神灵平生事迹的歌谣。

1990,由广西瑶学会发起、贺县(现贺州市八步区)主办了南岭地区瑶族代表联席会,会议提出由各县市轮流坐庄,每两年举办一次盘王节。这就是“南岭瑶族盘王节”的由来,当中包括湖南的江华、江永,广西的富川、恭城、贺县、钟山,广东的连山、连南、连州、乳源等10县。199211,由贺县举办第一届湘粤桂三省区十县市南岭瑶族盘王节。200411,第七届南岭瑶族盘王节在富川瑶族自治县举办,并将“南岭瑶族盘王节”更名为“中国南岭瑶族盘王节”。盘王节从民间节日演变成了官方节日,正在随着瑶族文化推广而扩大影响力。

文件下载:

关联文件: